企业短片
环景影像
专栏文章
-
2017-04-03
对不起 志阳来晚了-#15. 石墨烯投产暨应用技术发表会即将举行
前面说过我目前正积极准备石墨烯技术发表会的事,其目的不外乎正式宣告石墨烯产业化正式启动,跟其他业者不同的是,我们不会强调石墨烯成本已经低于人民币 0.2 元,更不会说志阳已经完成多少石墨烯产品,这次除了演示从原料到工艺到二次加工的生产线,更引进石墨烯产业基金及“中国烯谷”平台的中国石墨烯旗舰计划。
more -
2017-03-03
对不起 志阳来晚了-#14. 石墨烯粉体散热涂料暴力版
眼前的我内心是澎湃的,除了共青城投产顺利,可如期举办石墨烯应用技术发表会外。在导电塑料上由于混练技术突破,一举将片电阻从 104 歐姆提升到 100 歐姆,用来做抗屏蔽线材的外被,也就是说:真正导电高分子已经做到与金属同等导电性。无独有偶地再传捷报,粉体涂料从第二批的 8.3W/mK 又升级到 33.3W/mK。
前面谈过散热的机理,这篇我们来谈谈计算方式。首先,我们利用 DSC 量测石墨烯╱环氧树脂粉体的比热容为 1146J╱kg.K @25℃,
并以耐驰激光法导热分析仪得到以下三个喷涂在铝板上之相关数据。注:K3844-3 (对照组,碳黑)、K3844-4 (5wt.%, 10μm 多层石墨烯)、K3844-5 (5wt.%, 5μm 多层石墨烯)。
另外,10wt.% 石墨烯添加量導致螺桿無法下料,及 20μm 石墨烯製作時有砂粒,均無法製作樣粉。在传热分析中,α = K╱ρ.C (α:热扩散率、K:热导率、ρ:密度及C:比热容),K3844-3╱K3844-4╱K3844-5 三个样品分别测出热导率为 133.0╱103.9╱165.0 W/mK,接着,我们导入热阻公式:R = R1 + R2 = L1╱K1 + L2╱K2,依序带入公式为:140╱165.0 = 40╱K3 + 1000╱196.66,则 K3 = 33.3 W╱m*K。
各位可能不清楚这个结果有多振奋人心,这代表志阳的石墨烯粉体涂料已经接近金属的散热效果,高分子这门学科的界限将会重新被定义的。对了,Z 轴热导率换算也有 7.4W/mK,这个数据各位去了解看看有多惊奇,二年前我在台中买 in-plate 导热涂料每公斤要 240 元,现在我自己制作只要 28 元,材料的魅力可见一斑!
-
2017-02-04
对不起 志阳来晚了-#13.石墨烯线材新的发展思路
即使是紧锣密鼓地奔走三月及六月份的大戏,产品开发还是有几个研究组持续在进行,总是希望能一次给大家不是只看到热闹,更能眼见为凭,接受石墨烯产业化时代已经来临了。
这段时间还是听到很多不靠谱的石墨烯信息,除了更坚定在江西共青城发表来打击这股乱象的决心,更在这次找到对的策略合作伙伴,将可更迅速将这等好的成果推广到各省,请各位耐心等待,我们已经来了!回头看看志阳走过的道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次在北京待了一周,而伙伴是一年半就跟志阳接触却苦无进展,反而是两个月前因缘际会让两家公司老板通了电话,决定「强强结合」为中国真正做点事。
这次谈到石墨烯同轴电缆也是这样,连同这次试样是第三次,而第一次是 2015/1/16 在东莞完成的,那时候就知道导电性高,可以有效改善衰减值及抗屏蔽,但那时使用片阻 10e0Ω 的导电油墨,二次加工比较繁琐,重点是没客户做为开发动机。而第二次试样在 2017/1/11 竟也过了二年,反观第三次试样成功也不过在 2017/2/11 就实现了。
各位朋友直觉发现我们开发速度变快了,这里就来个技术秘诀大公开!从上一篇文章中读者的留言发现,还有少部分人以为志阳还是材料商,其实在 2014 年 12 月从常州回来后就已经知道怎么做石墨烯产业化了。先前我提到志阳有几个优势:
第一,超过 200 种以上石墨烯材料;
第二,由客户提供基材由我们以石墨烯来改质;
第三,每克成本低于 0.2 元。
但为了加大与竞争者的差距,我在 2015 年就知道要朝「整厂输出」模式进行,也就是所谓的turnkey solution。其实我那时候就是想做中国第一个 Merck,不只是材料,连设备及韧体都要一把抓。为此,我决定与各行业的工厂合作开发,进而与他们共同开发二次加工石墨烯产品的设备。
这个动机也是我在 2013 年开始做石墨烯所吃的苦给我的动机。我开始做石墨烯也是找台湾中部的石墨烯学者,结果不负责设备及原料,光写张配方表就要人民币 100万元,我想这怎么可能赚回来,干脆自己来干。运气很好二个月就做出单层石墨烯,刚好上海有家导热膏提供的硅油给我,我把这支材料加入后的热导率,竟然没有合作方多层石墨烯加入硅油的表现好,这时候我蒙了!但我决定打掉自己的脑袋,只要对方在终端表现比我好,我就是去取得上游不同石墨烯的制备工艺,所以现在已经至少有七种方法了。
接下来,我们会在共青城展示这种新模式,客户跟我们合作不会打掉原先的生产线,只要放进去几套我们的一次二次加工设备,连石墨烯材料都是标准化的。当然,双方在一开始就商议好性价比,我们一开始就依据这些需求来决定基材的成本了!
说到线材第三次试样,我把它分成「衰减值」及「抗屏蔽」两方面来谈,一则是这两种功能可以运用的层面不同;再者是抗屏蔽需要另外送测,没有检测数据我也不会胡说八道。这次使用四种不同组份的石墨烯╱PE╱EVA 高分子复材,有些读者好奇为何选这支基材,原因很简单:高手在民间。这支材料是现有产品中较适合线材的材质,像我就买了 Dupont 的 TPE 来试,结果被这位老板笑:宫总你真是外行,TPE 那么贵即使结果好,客户也花不下钱!
这个思维就是靠谱!我们不是研究机构,再来也不见得每个行业都知道巨细靡遗的技术及市场细节,唯有找到对的合作伙伴才能减少错误!再跟各位说个这个行业的信息,他用了厦门张博士的单层石墨烯,贵又没有用,唉!不说也罢,最近也没看到他再出现在这家公司的新闻照片内了。
测试条件:长度 1米、测试频率 100kHZ-8.5GHZ。使用 3 组 EVA+PE 导电胶粒共 4 组线材规格如上述:
A 组为 E-36-41-G03 表面电阻为 20Ω/CM OD5.0,结构为:导体+ PE 发泡绝缘+石墨烯导电母粒(中被)+ PVC地线+ PVC 外被。以加工工艺言,本组胶粒流动系数为 22.8,押出效果好表面光滑延展性不错,石墨烯层与芯线层同为 PE 料结合紧密不易分离。虽芯线较硬,但估计仍可轻松通过摇摆测试的国际标准,可推测石墨烯添加后的母粒韧性硬度都会增加,后段成型加工容易。以电性能言,A组线材在衰减部分于 100kHZ-8.5GHZ 的范围内,最低点衰落在 48dB/5GHZ,可用的频带很大,平均衰减在 20-30dB 左右,阻抗值在 123.3Ω。这组线材综合性能在 4 组线中排名第 2,依性能判断这组配方如性价比够,可作为量产参考方向。
B 组为 E36-41-G02 表面电阻为 21Ω/CM OD5.0,结构为:导体+ PE 发泡绝缘+石墨烯导电母粒(中被)+ PVC 地线+ PVC 外被。以加工工艺言,本组胶粒流动系数为 18.5,押出效果好但表面粗糙,延展性一般,石墨烯层与芯线层同为 PE 料结合紧密不易分离。芯线较 G03 硬,但估计也仍可轻松通过摇摆测试的国际标准,可推测石墨烯添加比例及母粒比例不同,后段成型加工容易。以电性能言,B 组线材在衰减部分于 100kHZ-8.5GHZ 的范围内,最低点衰落在 50dB/6-7GHZ 间 ,图形起落大可用的频带较小,平均衰减在 30-40dB 左右,阻抗值无数据。这组线材综合性能在 4 组线中排名第 4,依性能判断这组配方不适合作为量产参考。
D 组为 E-36-40% 表面电阻为 7.36Ω/CM OD5.0,结构为:导体+ PE 发泡绝缘+石墨烯导电母粒(中被)+ PVC 地线+ PVC 外被。以加工工艺言,本组胶粒流动系数为(0.53),押出效果好但表面光滑,延展性高可拉更薄。石墨烯层与芯线层同为 PE 料结合紧密不易分离。芯线较 G03 硬,但估计也仍可轻松通过摇摆测试的国际标准,可推测石墨烯添加比例及母粒比例设计上完全不同,后段成型加工容易。以电性能言,D 组线材在衰减部分于 100kHZ-8.5GHZ 的范围内,最低点衰落在 40dB/1-2GHZ 间,图形起落平稳,可用的频带极大,平均衰减在 20-25dB 左右,阻抗值在 119.9Ω。这组线材综合性能在 4 组线中排名第 1 ,依性能判断这组配方可作为高端产品或添加型产品为量产参考方向。
因 C 组样线设计结构不同在此单独提出讨论。C 组为 E36-41-G03+E-36-40%,表面电阻为20Ω/CM 7.36Ω/CM OD5.5,结构为:导体+(E36-41-G03) 导电胶粒+ PE 发泡绝缘层+石墨烯导电母粒 (E-36-40%) 中被+ PVC 地线+ PVC 外被。这组线材设计是与工厂讨论过后加上去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看看是否能改善导体的衰减。这个想法源于与合金电缆改善导体性能的延续,主要功能是想增加电线电缆的传输距离。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可初步证明利用导电塑料披覆在铜导体上,利用电信号的趋肤效应及导电胶粒的披覆来降低原来导体与绝缘胶粒之间所产生的电容与电感效应,降低因为长度产生的衰减,进而增加信号传输距离也许是个可行方案。只可惜这次样线测试只有1米,将来会在东莞厂把这组线再做进一步测试。
以加工工艺言,本组胶粒流动系数为 (0.53及22.8),押出效果好且表面光滑。E-36-40%延展性高可拉薄导体层贴合度,石墨烯层与芯线层同为 PE 料结合紧密不易分离,芯线较 G03 硬,估计也仍可轻松通过摇摆测试的国际标准,后段成型加工容易。以电性能言,C 组线材在衰减部分于 100kHZ-8.5GHZ 的范围内,图形起落平稳,可用的频带极大,平均衰减在 10dB 左右,阻抗值在 129.3Ω,可知这组线材性能很不错,依性能判断这组配方可作为未来线材规格研发的参考方向。
这代表甚么?针对不同客户需求要配置不同材料组合、要满足不同材料组合必须配套不同石墨烯材料组合,再通过机理来论证,这次试样至少找到三支不同层次的降衰减线材的产品线。我为何要说这些?材料跟加工工艺不同,你如果没有这些好材料,你即使模仿我的套路也做不到,何况,我已经领先了至少三年的积累,加上成本的优势,要不,我是想导正国人对产品开发的抄短线心态,要不我在找同路人加入志阳的行列,这点我还是看得很远的。
more